520言情小说>军事历史>重生之铁血抗日>第333章 徐副师长

萧四明可不知道寺内寿一竟然骂他是“搅屎棍!”

寺内寿一要的是寻歼萧四明部,萧四明要的是把日军搅个鸡飞狗跳、混乱不堪;寺内寿一想尽快消灭萧四明部,然后好挥师去加入武汉会战战场,萧四明却偏偏要拉住寺内寿一的手脚,使他不能按照日军原定计划,去攻占郑州、控制平汉线,沿平汉线南下攻占武汉;寺内寿一想重兵围攻冀南、冀中,萧四明却要牵着日军的鼻子走,领着日军在华北大地旅游,直到把他们拖成疲惫之师、疲惫之兵!

两者之间本身就是死敌,采取的措施和办法自然是针锋相对了!

萧四明更不知道的是,日军第二十一师团提前抵达华北战场,日军第110师团同样很快也要开赴华北战场,加入华北方面军序列。

在萧四明的脑海里,历史上日军向华北增兵,是因为华北方面军第2军被调去参加武汉会战,华北地区日军兵力过于空虚。不但是第2军被调去参加武汉会战,驻防平津和济南的日军华北驻屯军兵团也被扩编为第27师团,并调入华中派遣军的第11军,加入武汉会战。这种情况下,日军大本营才不得不将4月4日宣布组建的第21师团和6月16日宣布组建的第110师团调往华北。其中第21师团接替第114师团驻防徐州地区,第110师团驻防石家庄地区。

这个时候,第五师团、第十六师团还在华北兴风作浪呢,萧四明不可能想到日军会提前增兵!

不过,这些都无关紧要,日军虽然增兵了,但相对于这么广大的敌后地区来说,日军兵力依然不足,到处都是防御漏洞,八路军活动空间大着呢!

实际上,萧四明心里盼着日军不断扩军增兵呢!因为小鬼子来的越多,战机就越多,缴获武器装备和弹药补给的机会就越多,部队才能持续快速壮大!

也只有日军不断地扩军增兵,才能让日本国的元气在战争中一点点地消耗,最后彻底沦落!

萧四明这种心理,可以说在中国抗日将领中绝无仅有!

此时的日军,正处于战略进攻时期,坚船利炮,兵强马壮,现有的兵力,都已经打得中国军队没有还手之力了,打一仗丢失一大片国土。将领们心里想的都是盼着日军少一点再少一点,也只有灵魂穿越的萧四明,却是盼着日军不停地扩军增兵!

看来,不光是寺内寿一狠毒,萧四明同样不是什么善茬。寺内寿一要的是快速灭亡中国,萧四明要的是通过抗日战争,让中国涅槃重生,彻底把小日本打翻在地。两个人的想法异曲同工,只不过立场不同、目标相反而已!

想想都好笑,萧四明只不过是个18岁的毛头小伙子,原本籍籍无名,统领的也不过是一支几千人的旅级支队,实在是不配做堂堂大日本帝国伯爵、陆军大将、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寺内寿一的对手。但世事就这么奇怪,寺内寿一偏偏把萧四明和他率领的八路军115师东进先遣支队当对手看待,念念不忘,宁可影响日军武汉会战进程,也要先歼灭萧四明部。

这说明,在寺内寿一心目中,专检日军痛处下手、连战连捷的萧四明和东进先遣支队,已经成了影响日军占领区治安大局的重要因素了!

撤离新寨店后,萧四明带着骑兵营换回八路军军装,纵马疾驰,一路向南,追赶主力。

此时的冀南平原,骄阳似火,闷热闷热的,战马跑一阵儿,就得停下来歇歇脚,饮水,行军速度不如夜晚快。

等到赶到宁晋地面滏阳河边时,萧四明才发现,滏阳河里竟然有日军汽艇和小炮艇在巡逻。

到此,萧四明彻底明白了,日军这次是把吃奶的劲儿都使出来了,肯定是从天津调来的汽艇、小炮艇,沿海河、子牙河、滏阳河朔流而上,封锁河道,严防八路军突围。

小鬼子可真的是胆大!此时的滏阳河东面,都已经成了八路军冀南根据地腹地了,西岸也有八路军活动,这些汽艇、炮艇敢深入冀南腹地,纯粹是送死来了!

一见日军的汽艇、炮艇,隐蔽在滏阳河边芦苇丛中的骑兵营长刘兆明、教导员马鸣、副营长武鹏,都是两眼放光,马上就恳求萧四明批准打一仗,理由是骑兵营还没有击毁过日军的汽艇、炮艇呢,打一下,让部队积累一点打汽艇、炮艇的经验。

萧四明不会批准的,他要隐蔽部队行踪,不可能因小失大!

好不容易等到太阳落山,滏阳河里的日军汽艇、炮艇返回衡水去了,萧四明这才带着骑兵营通过滏阳河公路桥,继续前进。

此时的冀南根据地,由于徐向前率领的129师主力路东纵队和陈再道、宋任穷率领的129师东进纵队会师,形势非常好,冀南腹地已没有日伪势力。

这是在冀南根据地里行军,部队吃饭住宿都好办,还不担心日伪军偷袭。

萧四明一路行来,见冀南根据地内都在实行坚壁清野,看样子正在为反扫荡作准备。

原来还想着见一见徐向前副师长,或者是见一见陈再道、宋任穷、刘志坚他们,见冀南根据地已经充分动员,萧四明就觉得不用见这些领导了,只是又给陈再道他们发了封电报,提醒他们注意,日军第五师团、第十六师团为了追击115师东进先遣支队,也为了打击冀南蓬勃发展的抗日局面,很可能会对冀南根据地发动重兵围攻。

在电报中,萧四明把东进先遣支队下一步作战计划也告诉了陈再道、宋任穷,并请他们立即向徐向前


状态提示:第333章 徐副师长--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