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恐怖悬疑>新道门中人>六十二 往日峥嵘

吃完饭,一行人就近找家酒店安置好,邱启明和师承恩进客房,把那沓子日记复印件摊在床上看起来,一直到晚上十点多,才大体看了一遍。

据日记内容,刘继荣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其原籍河北沧州河间府,幼时家境不错,读过几年私塾,算是个文化人,而且思想激进,十七岁就加入国民党军队,并北上东三省和当时虎视眈眈的日军对峙过几个月。

后来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学良奉行“不抵抗”政策丢掉了东三省,刘继荣又随军南撤山海关内,跟张学良大部在华北一带乱转。没过几年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麾下军队也被老蒋接管分解,刘继荣又随军南下到南京附近。抗战胜利后,老蒋越作越死,步步南撤,直到龟缩到台湾省,刘继荣也随军到了台湾。

刘继荣虽然身在台湾,内心深处却情系故土,关键是在内地时已经有了家室,但撤离时太匆忙没带走,于是决定和许多被迫来到台湾的军官一起偷渡回大陆。不料偷渡当晚被国民军拦渡船拦截,只好放弃从福建登陆,改为西下,直到逃到八百公里外的香港才上岸。

但其时英国正面对欧亚的共产威胁,尤其是马来亚危机,觉得把香港还给中国显得过于懦弱,于是不断加强港防,阻断内地和香港的通道,企图将香港变成永久性殖民地,刘继荣等人还是回不去。

刚经历海上的生死存亡,这些人回故乡的心也淡了,于是在香港生活下来,刘继荣头脑聪明,敢想敢干,也懂得团结身边的力量,从一名在码头卸货的苦力做起,仅仅十来年就有了自己的搬运公司,其后又投入实业兴办工厂,没过几年规模渐大,刘继荣也成为港内上层人士,并在朋友撺掇下又娶了一个妻子,还在五十五岁高龄喜添一子,也即刘敬德,其后直到九十年代病逝,一直在香港定居。

在日记中,刘继荣详细记录了自己的生平,但大多数都是生活琐事和一些抒发心情的随笔。不过他的一段离奇经历引起了邱启明的注意,就是刘继荣曾被红军俘虏过,并跟随一支特殊的作战队远赴青藏高原执行过一次秘密任务……

事情还要从张学良赴陕北剿共说起,1935年秋,张学良奉蒋介石之命进入西北地区,准备打击从江西出发刚刚结束长征的红军,其时刘继荣已经成为109师的一名副营长,而该师是此次作战的主力部队之一,因此刘继荣也到了陕北。

说起来刘继荣的从军生涯挺悲催的,先以一腔热血出山海关加入当时算是一线主力的东北军,准备和日本人真刀实枪地大干一场,不料没过几个月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学良奉行老蒋的“不抵抗”政策率二十万大军内撤,丢了东三省。

其后张学良任华北抗日集团军总司令,调驻华北一带负责华北战事,刘继荣本以为可以和日军打上一仗,怎奈张学良实在太窝囊,“收复老家”的口号喊得是当当响,实际却一直在华北地区转磨磨儿,最终一事无成。

华北诸事宣告失败后,张学良又被老蒋调往河南、湖北、安徽等地搞起了“攘外必先安内”,并于1934年参加江西剿·共行动。刘继荣也跟着东北军到处跑,并尝尽了“安到哪里就在哪里被打出屎来”的苦头。

这次的剿·共行动也不例外,国民军依旧继承了“到处失败”的光荣传统,刘继荣也继续了他悲催的从军生涯。

其时109师算是东北军最为精锐的部队之一,不仅兵力充足久经训练,而且飞机大炮一应俱全,装备之精良放眼全国也是数得着的。而当时红军十五方面军刚刚结束长征,还没从长途跋涉的疲惫中缓过来,同时面临着兵力严重不足装备极其稀缺的极端困境。然而就是在这种压倒性的优势下,直罗镇一场大战,109师一触即溃,竟被打得师长当场阵亡,全军当场覆没,连番号都被打没了。

此战过后,刘继荣和活下来的国民军全成了俘虏,被关押到一个叫“笼子岭”的地方看守起来,不过他们也没被为难,而是受到了优待,每天除了干些杂活,就是听一个名叫张国安的政委讲讲课。

虽说不用担心生死问题,但此时刘继荣已经彻底郁闷了,回想自己当初为了救国而从军,结果好几年过去净跟着国民军打自己的同胞了,还被打得连老妈也认识,对国民党的治军政策早就产生了怀疑,对不太了解的红军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国民政府的宣传政策中,向来习惯对这支军队冠以一个“匪”字,里里外外透露出一种轻蔑,在刘继荣眼中,所谓的红十五方面军也确实不像军队,主要是不管吃穿用度还是手上拿的家伙都太寒碜,而且绝大多数成员都不识字,可就是这样一支“匪”军,竟打得正规国民军找不着北,简直令人匪夷所思。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刘继荣一边接受思想改造,一边暗中观察这支军队的情况,并很快发现了一个特点,虽然红军战士的文化水平普遍比较低,但纪律十分严明,和当地的老百姓也秋毫无犯,而且经常帮附近的老百姓做些修门补窗打水扫地的体力活,十分受老百姓爱戴,时不时有一些老大娘拎着篮子来送吃的。

反观正规国民军,坦克就像到自己家一样在田里横着开,还时常出现士兵哄抢老百姓财物的事件,实行坚壁清野时也不管老百姓死活,军队所到之处简直比鬼子来了还冷清,别说有老大娘来送吃的了,甚至出现过军官被老


状态提示:六十二 往日峥嵘--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