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军事历史>人世间>第一一四章 兰州再见

晴天多打柴,雨天不湿鞋。

——土家族谚语

班里流传着各种各样的毕业分配的方案。关于牛木林的是留校工作的消息:一是到大学组织部工作,二是留在中文系德育教研室任教。

对此,牛木林嗤之以鼻:一是没有班主任来找自己谈话,二是这两个工作都不是他喜欢的。他不喜欢循规蹈矩和死板教条的机关,更不喜欢向学生讲述什么道德。他还是想当一名新闻记者。

一天,牛木林听说中国新闻社西北记者站要在中文系的毕业生当中选拔一名记者,便立刻约上室友吉思峰一起前往记者站站长住宿的兰州大学专家楼。

专家楼深藏在新文科楼东边的一片绿荫丛中。牛木林以前根本不知道校园里居然还有这样一幢2层小楼。他们沿着用橘黄色瓷砖铺成的甬道向前方搜寻,在甬道的尽头找到了淡黄色的专家楼。

现场的境况让他大吃一惊:班里的好几位同学早已经在那里了,正站在院子里和站长在热烈地交谈呢。

牛木林向站长询问招收记者的条件和要求。

站长是一个40多岁的中年男人,戴着一副黑框的近视眼镜,神情和蔼,说话温和,但是却很有权威感。他言简意赅地介绍完记者站的情况,然后问道:“这位同学,你叫什么名字啊?”

牛木林回答道:“我叫牛木林。”

站长马上说道:“噢,我对你是有印象的。我看过你的档案了。你的学习成绩非常好,也是党员,符合我们的条件。唯一不合适的是……你是回族。这个会有一些问题。因为当记者要到各个地方去出差和采访。回族吃饭很不方便啊,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

牛木林和吉思峰沮丧地离开了淡黄色的专家楼,默默地沿着橘黄色的甬道向新文科楼走去。

“牛木林,你在想什么呢?”

牛木林闻声抬起头来,看见学生党支部书记、即将毕业的研究生谢电波站在前面向自己打招呼呢。

牛木林回答道:“我在想——毕业以后到什么单位去工作呢。”

谢电波问道:“你自己想干什么工作?”

牛木林回答道:“新闻宣传。”

谢电波说道:“我也觉得你适合干新闻宣传。你的性格不适合到党政机关工作。这样吧,我有一个叫李娜的朋友在新疆那边的电视台工作。我给她写一封推荐信。你回去以后可以直接去找她。”

“真的?”牛木林高兴得几乎要跳起来。

谢电波之所以这么热心地帮助牛木林,是因为牛木林在前不久的作为给谢电波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谢电波的硕士毕业论文答辩需要邀请外地的大学教授。可能是在沟通和协调中间出现了问题,导致谢电波的论文导师和中文系的一个领导出现了龃龉和矛盾。

眼看论文答辩的时间就要到了,事情还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年轻气盛的谢电波等不及了,立即到办公室去找那个系领导论理。

那个系领导刚好要出去办事,何况觉得自己也没必要和一个学生辩论。于是,他没有和谢电波说上两句话夹起皮包,抬脚就要出门去。

谢电波的情绪一时比较激动,便立即冲了过去,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门,打算继续向那个系领导要一个明确的结果。

那个系领导看到一个学生居然敢阻拦自己,用力将谢电波推了过去。

谢电波又冲过去,把那个系领导推进门里,仍任用自己的身体挡在门口。就这样,两个人之间互相推搡着,结果在撕扯当中那个系领导衬衣上的两粒扣子被扯掉了。

别的教授看到情况不妙,急忙跑过来拉开了他们。

很快,这场师生之间的冲突演变成了学生殴打老师的巨大风波,并且关注的高度上升到了国家教育部门,被有关部门定性为仅次于某校大学生冯大兴杀害老师的全国性的恶劣事件。

上级部门成立了专案调查组,专程从北京来到兰州调查处理。

孰对孰错?一边是决定自己未来命运的系领导,一边是即将可能被开除的研究生。

牛木林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他坚定地认为,谢电波平时为人正直,坚持原则,讲文明、讲礼貌。他和系领导之间只可能发生相互推搡的动作。他是绝对不会殴打自己的系领导的。

牛木林没有为自己的前途患得患失,而是联合几名学生党员,联名写了一份替谢电波陈述怨情、呼吁公正处理的材料,递给了上级派来的专案调查组。

身陷困境、四面楚歌的谢电波被牛木林等人的大胆举动深深地感动了。他决定帮助这个勇敢地为自己打抱不平的学生。

牛木林拿上谢电波写给李娜的推荐信,立刻去找班主任,请求他向新疆方面争取一个名额。他已经下定决定回到新疆去,去做一名纵横四海、驰骋天下的电视新闻记者。

班主任非常支持牛木林的想法,很快和学校学生处联系,争取到了一个到新疆工作的名额。

虽然祸不单行,但是好事也会成双。

正在这个时候,牛木林又得到了两个工作的机会。一个是《新疆日报》社工作人员的当面邀请,另一个是新疆建设兵团人事局发来的欢迎函。

牛木林思考了一下,决定还是到电视台去工作。因为当下社会影响力最大、人们最喜爱的的媒体就是电视。自己一定要站在时代的最前沿,一定从事最令人炫目的伟大事业。

毕业前夕,学校特意


状态提示:第一一四章 兰州再见--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