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科幻未来>我当记者那些年>第二十六章 :王修墓怪事

王修是三国时期名人,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对他应该不会陌生。我的老家在三国时期属于魏国管辖,名为营陵。所以,我和王修属于同乡。

王修不仅是一代名臣,辅佐过孔融、曹操,他更以孝敬母亲闻名。三国时期,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每逢社日,村民们都会聚集到山上的土地庙前祭神,场面热闹非凡。

古代,慈母山名为桃花山。据记载,王修七岁时,其母死于社日,并埋葬于桃花山前。第二年,乡亲们在社日里桃花山上祭神,王修受到触动,愈加思念亡母,非常悲伤。邻里听到他的哀哭声,自发停止了祭神。因王修至孝,其母慈善,后人改此山名为“慈母山”。

古籍中关于王修孝母的记载只有寥寥数行,但是他敬母孝母的故事却在当地流传甚广。

“前面路口左拐几百米就到王修母子墓了,咱去看看”我跟龙子和大伟说。

两座大冢冢高约3米余,冢围达100米有余,冢上长满翠绿的松柏,一侧有墓碑,上云:奉常王修,孝子也。母丧过哀,邻里感而罢社。筑墓近山,山因以慈母名,后修亦葬此。母慈子孝,堪为世所观。

儿时,常跟伙伴到这两座大冢处游玩,秋季,冢上酸枣枝上挂满了螳螂卵---一个灰褐色的硬硬外壳,放火上烤熟了,剥开,里面是烤的焦黄的卵。记得烧螳螂卵还是一味土药方,可以治疗小孩尿床。

这两座大冢紧邻省道安阳路,父亲说,当年修安阳路时,推土机推掉了王修墓的极小一角,结果推出两口大铜锅。这两口铜锅出土后依然光亮如新,敲击声音洪亮浑厚。

这两口铜锅一口被县里的一个官员据为私有,另一口则流落到当地一个穷人家里。官员把这口锅带回家后,家里怎么莫名其妙地丢东西,有时候丢一块肉,有时候则丢一袋盐,丢的东西多与吃的有关。

相反的是,穷人用那口铜锅做饭,做熟后,锅里往往会多出一些鸡肉鱼虾,即使是煮地瓜干粥,做出来的味道也是香甜异常,有了这口神奇的铜锅,从此,穷人的日子越过越好。

当然,这只是近乎神话般的传说,真实性无从考究,这两口铜锅现在去哪里了,无人知晓。

我们三个站在这两座大冢前,突然感觉有些无聊。如此伟大人物的坟冢,竟然如此冷清,没有高墙大院,甚至连围栏都没有,更不需要收门票了。

“青年,在这里干什么”一个苍老的声音从一旁传来。

我转身一看,原来是附近村里的“苗子”,一个守了大半辈子坟的单身汉。

苗子先天残疾,不能直立身子,他走路都是“四脚”走路的:趴在地上,两手做支撑,屁股撅起老高,像动物一样爬行前进。

“苗子,大过年的你还在这里看坟?”我毫不忌讳地直呼他的外号。

“我在这里挺好,见年王老爷都给我裹着(饺子)”苗子笑呵呵地说。

“别扯犊子了啊,还王老爷给你裹着,他怎么不给俺裹着”大伟不屑地说。

听得大伟对先贤如此不敬,苗子有些愠怒。我急忙打圆场:“苗子,别跟他一般见识,我信你。王老爷给你的裹着在哪里,我看看”

苗子见我有心,就一甩身子,撅起腚往他的小屋里爬去,他也不戴手套,粗大的手掌拍打在雪地上,也不嫌冷。

与其说这是一个小屋,不如说是一个草。有多简陋呢,只能说比瓜田里的瓜棚稍好一些,这还是乡镇政府照顾他,给了他看守王修墓的差事,一月能收入个几百块钱,加上低保的钱,也够他一人生活。

走进乱糟糟的小屋,一股病人身上带有的馊味扑鼻而来,我皱着眉头问:“哪有裹着,这是些什么饭?”

苗子做到地上,仰起头说:“饺子是大队里给送来的,但这饭和酒是王老爷给的”

“你再扯淡,我踢你啊!”龙子抬起腿做出要踢的姿势。

“不扯淡不扯淡”苗子快要哭了。

苗子是一个精神比较正常的人,唯一不正常就是怕人踢他。记得在我小时候,苗子经常长途跋涉爬着去赶集,许多调皮的孩子喜欢追随在他身边,朝他身上扔石子,向他吐口水,还有孩子在他前面的路上撒上尿,更多的孩子喜欢用脚一次次把他踢倒在地,因为他对别的恶作剧似乎并不太在意,唯有被踢倒后,痛的直叫唤。

后来听人说,他是因为腰不好,所以才不能走路的,孩子们踢他,往往会踢到他的腰,所以才会痛得大哭。现在我心里还因为一件事而耿耿于怀,很多年前,苗子爬到我们村口时,我曾戏谑地问他:你有没有晨子(方言:男性生殖器)?

我低头看了看,小矮桌上放着一碗黄黄的米饭。“这是什么饭啊?”我问。

“秫秫饭”苗子咧着嘴笑着说,“喷香!”

秫秫,也就是高粱,在我们当地,已经多年不见它的踪迹了。因为它的经济效益太低,农民们早已不在种植。当然,莫言的家乡高密市因为《红高粱》而种植的大片高粱,另当别论。

“从哪里弄的秫秫饭?”大伟问。

“王老爷给的”苗子说完,脸上露出胆怯的神色,他担心我们不相信他再去踢他。

“还有酒”苗子指了指桌上一个矿泉水瓶,里面装着大半瓶淡黄色的液体,“这也是王老爷给的”

我拿着这个矿泉水瓶闻了闻,淡淡的,有着很有识别度的酒香。

秫秫、米酒,这都是古时


状态提示:第二十六章 :王修墓怪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