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军事历史>天萼>120山水有清音13

120、山水有清音——伪帝张帮昌

———————————————

金人拔营回师北上,伪楚朝廷立即陷入瘫痪,越来越多官员罢朝。【92ks. 】陆续有人前来济州,奔康王大帅府。他们对张帮昌的称帝过程与评价,褒贬皆有,但不认可却是一致的。满口“伪楚”如何,“伪帝”怎样。

张邦昌,字子能,45岁。永静军、东光(河北、阜城)人,进士出身。历任礼部侍郎、少宰、太宰等职。靖康元年初,曾经与康王一起出使金营议和。之后,任河北路割地使,朝廷主和派主力之一。

灭宋是金人的既定方针,所以尽管宋朝君臣,对金人俯首帖耳,金人还是决意废黜靖康帝。靖康二年,二月12日夜,宋朝使者从金营回来,在京城中散发金人檄文,令军民人等推戴张邦昌为帝。有异议者可别具状书,但不许藏匿赵氏,有敢藏匿或拒绝赴会者,以军法从事。

第二天清晨,王时雍悬榜通衢,谎称金人允许立赵氏之后,聚集百官到秘书省议事。等人一到齐,就锁上了大门,并派士兵把守。他先说了金人属意张邦昌一事,并且率先签名,表示拥戴,其他官员见事已至此,只好随着签名。因为,孙傅、张叔夜等,以不立张邦昌请奏,已经被押金人军营了。

所以,有长吁短叹而不敢拒签的,也有拍案而起奋力抗争的。

王时雍、徐秉哲、吴幵、莫俦与范琼等,却谋立异姓,欲为佐命勋臣。

一位叫寇庠的低级官员厉声反对说:“二百年赵氏天下,岂可改为他姓,我宁死不肯附议,愿杀愿剐,悉听尊便。”旁边一位士子大哭道:“我愿和他同行。”

监察御史马伸道:“我身为谏臣,岂能坐视,不吐一辞!当共入议状,乞存赵氏。”

中丞秦桧,之前也曾经慷慨陈辞:“世之兴亡,必以有德而代无德,以有道而易无道,然后皇天佑之,四海归之。若张邦昌者,在上皇(指宣和帝)时附会权幸之臣,共为蠹国之政,今日社稷倾危,生民涂炭,虽非一人所致,亦邦昌为之力也。天下之人方疾若仇雠,若付以土地,使主人民,四方英豪必起而共诛之,终不足以为大金屏藩矣。如必立邦昌,则京师之民可服,而天下之民不可服,京师之宗子可灭,而天下之宗子不可灭也。”书毕即称疾致仕。

金人大怒,拘捕了秦桧及太学生30人,博士、正录10员,又下令百官作劝进张邦昌表文。众人推礼部员外郎吴懋草表,吴懋称疾不肯执笔。

然而,自有劝进表文。如,莫俦等人在劝进状中,就无耻吹捧张邦昌:“伏惟大宰相公名高今古,学通天人……”

于是,金人认为时机成熟。按金人策发,通过之前的“内推外扶”,废靖康帝,立邦昌帝。国号“大楚”,定都江宁(南京)。

三月七日,张邦昌行登基大典这天,文武百僚、僧道军民等会于尚书令厅,上午十时许,金人奉册玺来,使者及随从约五十多人,后边卫队数百人,一律骑着白马,态度倨傲,盛气凌人。张邦昌自尚书省上马,至西府门。中午时分,仪从导引他到宣德门外的阙门下马。登基大典,由金人曾太师主持。礼毕,张邦昌步行到御街跪拜,接受金人的金册。

《册文》曰:太宰张邦昌,天毓疏通,神资睿哲,处位著忠良之誉,居家闻孝友之名,实天命之有归,乃人情之所溪,择其贤者,非子而谁?是用册命尔为皇帝,国号大楚,都于金陵(南京)。自黄河以外,除西夏封圻,疆场仍旧;世辅王室,永作藩臣。

金人不但为张邦昌,定好了国号、都城,而且规定了他的职责是“永作藩臣”。这就是说,张邦昌除了老老实实作傀儡外,没有任何权力。

初七这天,天色十分暗淡,乌云蔽日,阴风四起。百官想到家国破碎,从此要屈节异姓,各个容颜沮丧,毫无喜庆之色。张邦昌的脸上,也有些挂不住。更有一批老臣,嚎啕大哭,可把邦昌给为难坏了。

——————————————

一切都照金人的安排,具礼如仪。等金朝使者走后,张邦昌又接受了百官朝贺。此时的张邦昌心绪不宁,面对百官说道:“本为生灵,非敢窃位,如不听从,即当归避。”

当王时雍领着百官再拜时,他拱手而立,表示谦恭。分封官职时,拜官皆加一“权”字。如,邦昌封:王时雍为权知枢密院事领尚书省,吴幵(坚声)为权同知枢密院事,莫俦为权签书枢密院事,吕好问为权领门下省,徐秉哲为权领中书省(宰相),等等。

张邦昌以为嗣位之初,应该推恩四方,笼络人心,于是想宣布天下大赦。权领门下省的吕好问,问他:

“京城四壁之外,都为金人所占,大赦天下是指赦免哪个天下?”

张邦昌哑口无言,十分难堪。

然而,邦昌在金人扶植下登了帝位,受其约束,不敢违背,唯有言听计从。金方派人来取北宋宗室,徐秉哲下令城中五家为保,不得藏匿,搜索到宗室三千多人,都押赴到金营。

其中,济王夫人曹氏,因害怕而躲藏到别处,被伪朝廷找到塞入衣柜中,抬出城外。开封府官员窦鉴,看不惯这种粗野行动,当场自缢而死。

人质尚未送齐,金人又来催促金银了。在东京城被攻陷的时候,金人索要京城户口,汴梁府夸大了此事,报了七百万户。金人认为京城人口如此众多,


状态提示:120山水有清音13--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