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军事历史>大清巨鳄>第一千零五十章 隐藏目的

一句话说的奕?、肃顺面面相觑,就连赵烈文也是大为意外,北方这场大旱若不是易知足先知先觉,竭力筹划,竭元奇之财力进行赈济,少说也要死上数百万人,如此泽被苍生之恩德,即便大清覆亡,后世也不可能抹杀非议。

迟疑了下,奕?神情凝重的道:“北方这场持续五年的大旱,确实是一场罕见的灾难,但国城兄却是化害为利,借此机会一举巩固边疆,并奠定了我国工业强国的基础,大灾之后,我国必然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鼎盛时期,开创一个亘古未有之盛世,国城兄何出此言?”

“随口感慨而已,六爷无须猜忌。”易知足语气轻松的道:“随着时代不断的进步,社会不断的发展,我等所作所为未必会被后世所认可,这身前身后名,实在没必要多做计较,问心无愧即可。”

见他不欲多说,肃顺轻叹道:“国城兄这心态,着实是令在下等汗颜。”

易知足是见惯了抹黑历史人物的现象,自然不会太过在意什么身前身后名,当即摆了摆手,转化话头道:“南非战事,朝廷无须担心,持续时间不会太长,规模也不会很大,之所以执意要打这一仗,主要目的是为大清再打出二三十年的太平。”

这次南非开战,从京师抽调了两万八旗新军,天津北洋水师也抽调了一万海军,若说不担心那是假的,听的规模不会很大,持续时间也不会太长,奕?、肃顺都暗松了口气,两人实则都担心战争规模不断扩大,不断从京师和天津抽调兵力。

肃顺微笑着道:“有国城兄运筹帷幄,我等对于南非战事并不担心,如今北方大旱已有缓解迹象,当务之急是恢复北方农业,但如今北方人口已只剩十之三四.......。”

易知足不急不缓的道:“元奇如今正在积极推广普及农业机械,北方地广人稀,地势平坦,适合推广大规模农业机械化作业,这也是今后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顿了顿,他接着道:”北方这场大旱是坏事,也是好事,给了我们重新进行全面规划的机会。一直以来,我国都是以农为本,因为粮食压力大,但如今粮食已不构成威胁,因为我国已新增了两大粮仓——东北和东南亚三省缅甸、暹罗、安南。

北方各省,朝廷可以乘此机会好好的全面规划一下,诸如河南、山东多平原,又是传统的产粮大省,可以继续作为产粮区,山西多山地丘陵则可以侧重于杂粮,陕西甘肃则可以侧重于棉花,而黄土高原,则必须进行退耕还林,保持水土,这利于黄河的治理.......。”

肃顺听的有些汗颜,因为对方考虑的要远比他长远的多,奕?心悦诚服的道:“国城兄眼光之远,眼界之高,实是无人能及。”

易知足这次倒是没谦逊,就眼光和眼界而言,别说大清就是全世界,他称第二就没人敢称第一,正好秘书进来奉茶,他伸手请茶,“三十年陈的大红袍,尝尝。”

呷了一小盅红茶,肃顺换了话头,“这数年来,元奇银行一再增发纸钞,但却并为引起纸钞贬值,是何原委?”

易知足听的一笑,“雨亭兄府中难道没有兑换黄金储存?”

肃顺一愣,随即明白过来,“元奇银行投放大量黄金,为的是让富户储存起来,退出流通?”

“不错。”易知足点了点头,“除了银行投放的用于保值的金条,黄金饰品消耗的黄金数量也不是小数,另外,证券市场扩容,各类厂矿企业的投建,城市扩建等也吸纳了大量的富余资金,减少了流通领域的纸钞数量,使得纸钞能够维持坚挺。”

肃顺不动声色的看了奕?一眼,元奇是通过向市场投放大量黄金的办法来遏制纸钞的贬值,这几年纸钞一再增发,元奇投放的黄金也必然数目巨大,他不无担心的道:“如此一来,会否拖延元奇恢复纸钞兑换黄金的期限?”

易知足双手一摊,“南非爆发战争,约翰内斯堡失陷,是不是一个很好的借口?”

“国城兄大才。”奕?由衷的赞了一句,原来主动向五国宣战,执意与五国在南非开战还隐藏着这样一个目的,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借口,完全可以以这个借口和理由延长纸钞自由兑换黄金的期限。

易知足笑了笑啜茶不语,持续大量投放黄金以维护纸钞的稳定是无奈之举,此举几乎将元奇这些年储备的黄金耗空,他必须找借口延长许诺的纸钞自由兑换黄金的期限,欧洲五国出兵入侵德兰士瓦,对于是送上门的借口,他岂能不顺势而为?

略微沉吟,奕?接着道:“此番赈灾,朝廷背负了5亿债务,加上历年积累的债务,目前朝廷欠债已高达8亿,刨除免息的,如今朝廷一年需要偿还的利息仍然高达二千万六百万以上,已然是入不敷出,不怕诸位笑话,我时常是夜不能寐,忧思难安......。”

“六爷是担心留下不好的名声罢?”易知足边说边拿起茶壶给续茶,“朝廷背负巨额债务并不全是坏事,诸位难道就没发现,这些年朝廷虽然背负的债务越来越高,但相应的岁入也是越来越高,而且大清也越来越鼎盛繁华。

相比于康乾盛世,国库动辄存银数千万,我倒是觉的朝廷背负一些债务更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不妨暂且称之为赤字财政政策罢。二千多万的利息是不少,但相比于一年八千万的岁入,这个比例并没到危险的地步。

不用我说,诸位也知道,一旦进入平稳发展


状态提示:第一千零五十章 隐藏目的--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