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军事历史>舌尖上的大宋>第1868章:我是汉人

鬼姐的心里,儿子知道了道理就好,也不会可以去拂了儿子的好意,便从盘子里取了一个蛋糕吃了下去。

杨孝礼微笑着看着母亲把蛋糕吃完,才笑着问道,“母亲,孩儿是不是没有骗你,今天厨娘做的鸡蛋糕非常好吃?”

鬼姐接过丫鬟递过来的手巾擦了擦手,端起茶水来喝了一口才答道,“嗯,今天的鸡蛋糕,做的是不错。

不过嘛,比起你父亲做的味道来,还差的远呢。”

这样的话杨孝礼听过很多次了,他知道在母亲心中,父亲的形象是多么的高大,可是他听得太多了,觉得母亲的话缺少了新鲜感。

因为他从来没有亲眼见过父亲,更没有和父亲有过什么沟通,单凭父亲写给母亲的信笺,他还是无法真切的感受到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不是说他心里埋怨父亲,甚至憎恨父亲,在他成长起来的这几年里并没有在他身边,而是一种孩子心里自然而然的疑问。

别的孩子都有父亲在身边,为什么只有他的父亲却远在天边?

书房里挂着一幅父亲的画像,类似的画像在母亲的卧房里,还有他的卧房里也都有一张。

画像里的父亲样貌都非常俊朗,只不过身材看起来并没有多么高大,仔细看的话,父亲的眉眼里还有些读书人的那种柔弱和秀气。

这让他搞不懂父亲倒是是个怎么样的人了。

母亲给他讲过很多父亲过去的故事,每一件事情里,父亲都是那么英明神武,豪气干云,可惜从母亲嘴里说出来的父亲的故事,总是有那么点夸张的成分。

他倒是不敢质疑母亲的话,只是觉得母亲也许是太爱父亲了,所以对父亲的过往事迹,总是多多少少有一些夸大的成分。

比如父亲曾经带领两三千人大胜西夏第一勇士野利图里的两万西夏精锐,比如父亲当年在比武招亲上打败了辽国所有的数得上号的强人才娶到了母亲。

这些故事里父亲的事情确实让他大开眼界,也大呼过瘾,只不过父亲如此威猛强大,应该是一位王者才是,可父亲为什么不是大宋或者大辽的皇帝,却甘愿做一位臣子呢?

也许他这个年纪上,很多事情还不懂,不过他却知道,父亲的做法,是一定有他的原因的。

他很期望将来的某一天,能见到父亲,和父亲聊天,能印证一下母亲说过的关于父亲的故事,也要听更多的精彩的故事。

只不过眼下看来,这是不现实的,父亲是宋人,他是辽国的储君,父亲又被外祖父说是一个大恶人,他们想见面的话,简直太难了。

不过他还是渴望着,希望那一天能早一点到来。

鬼姐的考较开始了,家里请的先生教过的东西,她都要变着法子改变一下再转变成新的问题提出来。

杨孝礼知道这是母亲在考验自己举一反三的能力,学到的书本上的学问,却绝不能局限于书本上,而是要结合到现实中,成为自己真正掌握的本事。

杨孝礼是聪明的,虽然谈不上对母亲的提问对答如流,但经过他一番思考之后,给出的答案也都能让母亲满意。

鬼姐对于儿子的聪慧是心中有数的,知道现在他所学的东西,凭她的水平,不管怎么变换方式提出来,还难不倒他。

不过她还是不断的提醒儿子,这世上的学问是学无止境的,做学问的人也从来不要因为学到了一点东西便沾沾自喜。

一山还有一山高的道理,是她最经常挂在嘴边的。

杨孝礼其实也从来没有真的觉得他有多么了不起,他现在的地位并不是他付出努力得到了,他的学问也仅仅是出于开蒙阶段而已,连先生的学问都没学全呢,更何谈天下的学问?

这也是鬼姐对儿子感到无比骄傲的原因之一。

以杨孝礼的学问水平,六岁的孩子比那些被逼着读书的成年的契丹贵族子弟还高。

就连现在的先生都不得不惭愧的说,殿下的学问他马上就要教不了了,一年之内,公主就必须另请高明。

鬼姐也不说什么,但给儿子寻找更厉害的先生的事情,也早已经提上日程了。

鬼姐也知道他的考较并不能难住儿子,但在考较的最后,她总是不忘问儿子一个问题,“你是什么人?”

这个问题杨孝礼以前不懂的作答,问题问的很明确,但答案的范畴实际上却很大。

我是好人或者坏人,我是干什么行当的,我是什么样的性格,回答出来都可以作为这个问题的答案。

但他经过了这么多年,早已经明白母亲每次向他问起这个问题的真实意图,就是要告诉他他的身份。

杨孝礼站直了身子,认真地答道,“我是一个汉人。”

鬼姐却并没有放松,而是继续问道,“为什么你说你是个汉人,可别忘了你现在是辽国的储君,你自己把自己当做汉人,不怕失去储君的地位吗?”

杨孝礼接着答道,“不怕!母亲教导过,廉者不食嗟来之食,自己没有付出努力得来的东西,都不算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即便没有现在的地位,孩儿将来长大了以后,也一定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到自己手中来。

孩儿说自己是个汉人,是因为孩儿的父亲是个汉人,孩儿身上流着的血液,一半是父亲给的,另一半是母亲给的。

母亲的血液里也只有一半的契丹人血统,所以孩儿身上只有四分之一的契丹血统,不论从什么样的角度讲,孩儿


状态提示:第1868章:我是汉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